(通讯员 袁田/文 唐佳雨/摄)“望你珍摄,吻你万千!”“情长纸短,还吻你万千!”这些朴素而炽热的文字,出自周恩来与邓颖超烽火岁月里互诉衷肠的家书。

今年,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一百周年。11月18日晚,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饶玲通过书信,与学生代表高宇桐、谭卓优等共同讲述了二人相遇、相守、相随和相传的一生,为当代青年学子架起一座“革命”与“爱情”同行的世纪桥梁。

周恩来与邓颖超两人保存至今的通信共计74封,记录和见证了他们的革命工作与爱情故事。“觉要多睡,酒要少喝,澡要常洗,这是我最关心惦记的,回来要检查哩!”“花从重庆红岩来,又把我的脑思带回到重庆红岩去。”在许圣、魏占坤等七位学生代表声情并茂的诵读与《创建觉悟社》的情景表演中,在场师生的思绪被带回百年前。

1925年8月8日,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结为夫妻。此后五十年间,他们共同经历了大革命、长征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与新中国建设,始终并肩前行,相濡以沫。他们的爱情,既有“望你珍摄,吻你万千”的缱绻柔情,也有“一同上断头台”的革命誓言。
在漫长的婚姻中,他们提出了“八互”原则——互爱、互敬、互勉、互助、互信、互谅、互让、互慰,成为他们感情历久弥坚的基石。无论是在长征途中的相互扶持,还是在重庆红岩的并肩战斗,抑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各自奔忙,他们始终以国家为重,以事业为先,将个人情感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。
周恩来曾言:“我们是革命的伴侣,也是战友。”邓颖超也多次强调:“我们不仅是夫妻,更是同志。”他们约定不在同一部门工作,严守组织纪律,展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风范。
“如今,在这样一个更平等、更开放、更包容的时代,我们不禁要问:这段始于百年前的革命爱情,能给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带来怎样的启示?”饶玲借助历史叙事,引入赫伯特·马尔库塞的理论,引导同学们审视当代社会可能存在的“舒适的牢笼”与“单向度的爱情”。她指出,当爱情被物化、绩效化,陷入消费主义与功利计算的困境时,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故事提供了另一种答案。
百年回望,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,不仅属于过去,也映照当下。在物质丰裕而精神易倦的今天,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:真正的爱情,不是物质的堆砌,不是绩效的算计,而是理想的共鸣、信仰的共守与生命的共赴。

“春天到了,百花竞放,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。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……”课程结尾,方玉卓、尹家荣两位学生代表深情朗诵了邓颖超晚年所作的《海棠花祭》节选。西花厅的海棠依旧年年盛开,如同他们的精神,跨越时空,依然芬芳。
据悉,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俊、荆州市委宣传部理论科一级主任科员刘立;荆州市地方铁路原党委副书记,副局长,副总经理代容;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汤慧珍,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、《信·荆楚》课程团队和湖北省红色书信研究与传播中心的全体教师与100余名学生在16教A313聆听了校本特色思政课《信·荆楚》第三季第六讲。
(审核 刘小燕 编辑 张三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