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成人视频

欢迎访问长江大学—马克思主义学院!

学院新闻
学院新闻

《生命长江》第十四季第四讲:在荆州读懂中国

文:| 来源: | 时间:2025-11-07

(通讯员:王雅宁)2025年11月5日晚,长江大学大型思政公选课《生命长江》第十四季第四讲在16教A313教室开讲。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市新闻出版(版权)局局长、一级调研员黄道培担任主讲人,以“在荆州读懂中国”为主题,以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为镜,生动映照并深入解读了中华文明所蕴含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。

讲座伊始,黄道培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“轴心时代”理论切入。他指出,定都荆州四百余年的楚国,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南方文明的璀璨明珠。楚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标本,而是鲜活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“连续性”。近年来荆州出土的战国楚简,如可“聆听”上古乐音的《乐谱》、比里耶秦简更早的《九九术》,均为中华文明数千年薪火相传、未曾中断提供了最坚实的荆楚注脚。

而楚文化的生命力,更源于其奔流不息的“创新性”。黄道培如数家珍:从“首创县制”的政治探索,到发达的商业与完整币制;从精深的天文历法、漆器工艺到光耀千古的老庄哲学、屈宋辞赋。他引用学者张正明的观点指出:“楚人在历史转折关头所显示的独创性,是楚文化的原动力”,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,使楚文化在众多领域戛戛独造。

谈及“统一性”与“包容性”,黄道培阐释道,楚人自北向南发展,在广阔的疆域中实现对南方夷越的囊括与融合,成为南北各族与文化的联结枢纽,为后世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。这一进程,本身就体现出中华文明追求“统一”的内聚力与海纳百川的“包容”胸怀。他特别以“蜻蜓眼”玻璃珠为例指出,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数百年,楚地便已与西方存在和平、平等的文化交流,这正是中华文明“和平性”与“包容性”的早期实践与生动写照。

讲座尾声,黄道培寄语同学们,要汲取楚人的进取品格,既要扎根历史读懂中华文明的连续性,也要以开放心态拥抱时代变化,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包容中成长,在人生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。

现场同学纷纷表示,此次讲座让大家深刻理解了楚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关联,不仅拓宽了历史视野,更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时代责任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审核 汤波兰   编辑 徐先荣)